解放军新型巡航导弹发射 画面被打码 大国战略留白。近日,央视军事频道播出了一段画面,太平洋深处一枚洲际导弹腾空而起,尾焰将海天交界染成赤金。细心的观众发现,导弹关键部位被打上厚重马赛克,弹体编号、发射车细节和部分飞行轨迹均被模糊处理。尽管如此,网友们仍然在评论区刷屏称赞:“这码打得太帅了!”“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军事专家指出,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中国国防的大智慧。泄露导弹编号和发射车底盘等细节可能让敌对势力逆向推导出制导系统参数和部署规律。即便某些型号已列装多年,关键参数仍需严格保密。然而,画面中清晰可见的三级固体燃料推进器和末端机动变轨轨迹已经传递了重要信息:中国新一代洲际导弹射程覆盖全球主要战略目标,并具备突破现有反导系统的能力。这种展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让潜在对手明白中国的实力远超想象。
1964年,钱学森在黑板上写下“火箭军”三个字时,中国的导弹技术还处于仿制苏联P-2导弹的阶段。如今,火箭军已形成“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铁拳。东风-41可携带10枚分导核弹头,15分钟内抵达北美;东风-17的乘波体设计让现有反导系统形同虚设;巨浪-3潜射导弹使核潜艇真正具备二次核反击能力。技术迭代速度令人震撼,2025年试射的新型导弹推进剂配方实现氮氧化物减排18%,尾焰呈现罕见的孔雀蓝光谱。这种“既要打得准,又要环保”的技术让德国网友感叹:“这下全世界都安静了。”
此次发射正值美菲在南海频繁军演、日本加速扩军的敏感节点。美国国防部虽表面称“提前通知是好事”,但其智库报告却坦言中国导弹的末端机动能力已让“萨德”系统的拦截成功率下降至30%以下。俄罗斯则第一时间表态支持,称此举是“主权国家维护安全的正当举措”。历史上,类似试射的效果也得到印证。2024年9月的一次试射后,美国《华尔街日报》用“邀请函”来形容中国的军事动作,认为此举向全球资本传递了“中国有能力保障投资安全”的信号。如今,当胡塞武装的导弹不断突破以色列“铁穹”时,中国的战略定力显得尤为珍贵。
这段视频在抖音单日播放量突破2.3亿次,弹幕里“泪目”“安全感爆棚”刷屏。杭州某中学物理老师甚至将导弹飞行曲线作为公开课案例,讲解科里奥利力对弹道的影响。这种全民性的技术围观反映了中国国防教育的成功。网友讨论早已超越“打打杀杀”的层面,有人在知乎提问导弹发射产生的碳排放是否会影响碳中和目标,很快有军事博主科普新型推进剂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降低40%,中国在战略威慑与绿色发展间找到了平衡点。
从算盘造导弹的年代到如今用AI优化弹道的科技强军,中国用7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百年的路。那些被打上马赛克的细节恰似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藏着无数惊喜。正如网友在微博写下的:“以前总觉得国防离自己很远,直到看到导弹尾焰照亮太平洋的那一刻,突然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巡航。”
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