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进楼道,几位老人正扶着新安装的扶手,缓缓走下楼梯。楼道里,孩子们欢声笑语地欣赏着墙上展示的书法作品,邻居们围在一起话家常……在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一幕幕温馨的邻里故事正在上演。
楼组,这个曾经仅作为居住单元的空间,如今正悄然蜕变,成为充满温度与活力的生活共同体。楼组文化建设如春雨般润物无声,让“家”的概念从房门延伸至楼道,从楼道蔓延至社区,编织出一幅幅邻里守望相助的美好画卷。
楼组建设的温度,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上。在大渡河路95弄居民区,“同心楼”的适老化改造工程,用一个个“小扶手”为老年居民的生活“搭把手”。当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有老人在卫生间滑倒的危急情况后,居民区党总支迅速启动“福守”计划。网格员们先是通过“分色治理”工作法精准定位有需要的老年群体,随后分组行动,电话与脚步并行,短短七天便摸清了56户老人的需求。看到网格员的努力,居民们纷纷主动参与社区事务,一起打扫楼道,交流生活琐事,邻里关系变得亲密起来。一个月后回访,幸福的回响处处可闻——老人们能扶着扶手熟练地烧水,也能慢慢下楼晒太阳,这些小小的改变,让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从关怀老年群体到激发全楼居民参与热情,长风新村街道的楼组建设不断拓展内涵。在白玉新村,党员志愿者带头成立楼组自治小组,形成“居民提议、共同商议、合力落实”的自治共治机制。其中三栋楼以“拾光乐活”“匠心童梦”“丹青雅韵”为主题,打造特色楼组。其间,居民们共同参与楼道改造,从安装门牌号到展示旅游照片和手工艺品,处处体现出对“家”的热爱。住在112号楼的一位居民是“书画达人”,不仅自己创作,还牵头在楼道开辟“书画角”,让单调楼道变成充满文化气息与生活温情的艺术空间。
与此同时,长风新村街道的楼组文化建设,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多元文化。在冠龙家园,住着一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意大利留学生。她的朋友们在暑假其间跨越山海,远道而来。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顾瑜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抓住暑假时机,增加楼内外国住户的融入感、增进楼组内邻里情谊。书法爱好者贡献笔墨纸砚,手工艺达人带来DIY书签材料,还有居民特意准备了包饺子的面团和馅料。留学生们手持毛笔临摹汉字,体验鲁班锁的智慧,学习包饺子和馄饨的技艺。这场活动不仅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国魅力,更让楼组故事跨越国界,从“家门口”走向“国际范”。
在党建引领下,长风新村街道的楼组建设如今正以多元形式绽放光彩,让居民在熟悉的楼道里,感受到家的温暖与邻里的温情,让“小楼组”释放“大能量”。
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